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科技创新是造就“深圳奇迹”的关键力量

  今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将迎来成立4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从中国第一个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到第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深圳改革开放先锋使命基于时代性、系统性、全局性的提升。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特区与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三区”政策叠加,让深圳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也给深圳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本报特组织系列文章探讨相关问题,以期激发进一步讨论和思考。

  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肩负起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与使命。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深圳不辱“特区”使命,在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探索和示范作用。从早年的代工生产到后来的自主创新,再到如今,深圳已发展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形成了科技创新的“深圳模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持续活力,成就了经济发展的“深圳奇迹”。

  从“三来一补”到创新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因毗邻香港的先天条件,以及土地和人工成本低廉等优势,通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产业,形成了“投资以外商为主、生产以加工装配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的发展模式,迅速成长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和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目的地。但是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其他沿海城市的开放和崛起,深圳原来的发展模式遇到瓶颈,面临着骨干企业和高端人才流失的严峻问题,经济发展一度出现疲态,GDP增速大幅下跌。

  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深圳及时调整发展模式,加快产业升级。但是由于缺乏部分技术能力,只能从简单的模仿创新干起。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这种“山寨”模式也无法持续。面对新的困难与挑战,深圳继续加大转型力度,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将高新技术产业确立为支柱产业,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开始成为国际分工细分领域的佼佼者。随着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企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深圳开始走向全球创新的前沿。四十年沧桑巨变,深圳已经从当年的小渔村,蜕变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多年探索找出自身发展之路

  特区在设立之初,并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但是深圳通过多年的探索,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与自身特点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圳经济特区之所以获得成功,首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主线始终贯穿特区的发展过程。1980年,中央决定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赋予其特殊使命,即改革开放的试验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区。在改革大潮中,深圳一马当先,率先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深圳,要求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二是改革开放是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40年来,深圳充分发挥特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大刀阔斧地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包括工资改革、股份企业、商品价格、外汇调剂、土地转让、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投资、证券市场、产权转让、新型研发机构等。同时,深圳也坚持在开放中学习、借鉴、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三是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从代工制造向创新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圳为鼓励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政策。如今,科技创新已替代传统要素,成为深圳发展的内在动力。2018年,深圳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研发强度达到4.2%,超过瑞士、日本、美国等创新领导型国家的水平;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4%,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依靠强大的创新能力,深圳走上了创新引领发展的道路。

  四是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生态体系。深圳的创新活动围绕产业发展,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金融、中介等主体紧密结合、高效运转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而企业是其中的核心。在这种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生态体系中,从产品的构想到样品的开发再到规模化生产,可以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五是人才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早期的深圳特区因机制灵活、薪酬优厚、文化包容,吸引了大批内地人才创业,涌现出多位企业家。为推进发展转型,深圳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又吸引了大批知识和高技能型人才,甚至有外国创业者把公司搬迁到了深圳。随着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建立,深圳吸引了更多高端创新型人才。

  “三区”政策叠加带来重大机遇

  尽管深圳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高端顶尖人才获取、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增加重大创新平台数量等方面还有提高空间,如能完善可以让科技创新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特区与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三区”政策叠加,让深圳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也给深圳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深圳还需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早日建成创新要素聚集、创新体系健全、创新精神活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国家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吸引高端创新人才。结合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和重大建设任务,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创新高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围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策源性方向诉求,尝试赋予高校和科研机构职称职位自主评定权,改革科研团队组建权和项目经费管理权;完善科研环境,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动形成开放包容的科学创新生态;加大社会领域的创新发展,通过改善居住、医疗、教育、交通、城市治理和生活环境吸引人才;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充分激发创新者动力活力,促进创新人才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二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升核心技术研发与基础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更加有利于基础前沿研究的体制机制,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加快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保证财政持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设立基础研究专项发展基金,允许自主布局国际科技合作重点专项,优先支持由全球顶尖科学家发起的全球合作科研项目、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项目;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供全方位的法治保障;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充分了解原始创新的原理、特点以及未来产业化可能性,最大程度促进科学智慧转化为经济效益,为激励原始创新能力提供最安全、最完善、最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三是加快建设重大创新载体。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光明科学城和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高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优势,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实验室;优先发展对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多学科共用平台型设施,强化设施与高校、院所、企业、产业创新平台的协同互动;以重大创新载体为依托,面向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发起专门针对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倡议和专利开放倡议;打造科学数据开放流动的“贸易港”工程,吸引国内外各大科研数据库在重大创新载体内全方位开放数据,深度服务科研人员和科研活动。

返回顶部
跳到底部

Copyright 2011-2024 南京追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3031119号-6 乌徒帮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Theme By open开发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