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腾讯为何一同“抛弃”金融科技?

文|金融之家 zora

金融之家3月27日讯,在金融科技(Fintech)领域,中国绝对走在世界前列。然而,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领域之后 ,国内两大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似乎同时出现了缩减Fintech业务的迹象。

以“Tech”服务“Fin”

上周,腾讯发布的2016年财报显示,在刚过去的2016年,其收入与前一年相比,营业收入跃升47.7%,净利润飙升42.7%。而其他业务收入——移动支付和云服务——则创造了289%的最高增长,占腾讯总收入的11%。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使用微信支付来购买商品和服务,腾讯在去年12月份达到了6亿元的日支付成交额,而去年5月份公布的该项数字为5亿元人民币,微信支付抢占市场份额的速度可谓十分迅猛。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财报解读会议上称,“我们将移动支付视为基建投资而不是盈利工具。”此外,刘炽平还提到了腾讯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原则:一、不会试图代替现有的金融企业;二、所做的就是和金融类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向用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也在上周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声称“蚂蚁金服未来会只做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去做好Fin(金融)。”该公司接下来将关注数据方面的技术以及支持金融机构的发展。

同时,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聚宝宣布向基金行业开放自运营平台“财富号”。 蚂蚁聚宝总经理祖国明表示,蚂蚁金服未来开放的平台不仅仅是财富条线的业务,支付业务也会通过开放平台方式,和金融机构进行更好的连接。

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似乎都在向外界表明,两家互联网金融企业要重新定位于互联网公司。

事实上,直到去年年底之前,腾讯和阿里巴巴在金融领域还都显得雄心勃勃,两者都计划将金融业务扩展到银行、证券、基金和保险等传统金额领域,一副要与传统银行业全面竞争的架势。然而仅在几个月之后,两家互联网巨头就画风突变,同时改变策略,个中原因着实耐人寻味。

金融科技VS传统金融

有分析人士称,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侵犯到了传统金融机构利益,监管者担心科技企业会扩张到大银行和保险公司垄断的领域,从而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在中国,金融科技是下一个大事件。

摩根大通此前预估,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在2020年之前能够创造650亿美元的销售额,而阿里和腾讯至少占据一半的市场。摩根大通的互联网及新媒体股权研究亚太区主管 Alex Yao表示,这650亿美元的增长额还是在网络普及率只有10%的前提下做出的预估,相比之下,中国有大约15%的零售交易是在网上进行的,如果阿里和腾讯能够占到这650亿美元的50%—60%,股票市场估值也会有很可观的增量。

在Fintech领域,支付业几乎占据了一半的市场,阿里和腾讯早已在该领域抢占地盘,分别占据了55%和33%的市场份额,“线上支付是Fintech最重要的基础设施”,Yao说道,因为其牢固的垄断地位能帮助两家公司进入其他互联网金融领域,例如消费金融和理财。

相比之下,国有银行一般照顾不到个人消费者和中小型企业,消费信贷和小微企业的贷款额只占到银行总贷款额的15%,大企业则占到了69%。

然而,尽管互联网银行在客户群体和技术方面占据优势,但分析人士认为,阿里和腾讯必须要对大银行“和颜悦色”。原因在于,监管机构不希望互联网企业带来太多的金融风险。

尽管阿里和腾讯都有了自己的互联网银行——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但由于没有实体网点,客户在开立账户时还是会很麻烦,这使得互联网银行很难扩大规模以及为消费者承销贷款。

此外,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的集中存管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根据央行的规定,4月11日起,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就要上交自己的“小金库”,这对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政策打击。

因此,最理想的情况就是, 传统银行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贷款,Fintech公司为其提供信用评级和技术支持,也就是蚂蚁金服所谓的用“Tech”去服务“Fin”。尽管银行会从中获取大部分利润,但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始终能为Fintech企业贡献可观的市场份额。

借此机会,一直被互联网金融公司紧紧相逼的传统金融机构可以趁机喘口气,然而,这些机构在阻挡科技公司的路上能撑多久还是一个问题,毕竟,金融科技始终在颠覆传统。

返回顶部
跳到底部

Copyright 2011-2024 南京追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3031119号-6 乌徒帮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Theme By open开发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