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现代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与科技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先进文化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源泉。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当今时代,伴随着以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文化产业推陈出新——声光电技术革新给舞台演艺增添了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音视频处理以及网络化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广播影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出版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新闻出版及大众阅读模式,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手段。
新兴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网络文学原创、微电影等新的文化创作方式,揭开了自古以来小众化、专业化文化创作的神秘面纱,实现了人人皆可参与的大众化、开放式创作,活跃了文化创作市场;网络社交娱乐平台为大众架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实现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互动与穿越;内容聚合的应用商店平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个体、工作室等小群体文化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文化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及产业化,并创新了文化服务与工业制造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总的来讲,科技在现代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提升了文化的创作力、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扩大了文化消费,推动了文化的产业化,促进了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现代社会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充分证明了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交融发展是驱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规律。
对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认识
随着高科技浪潮引发的网络信息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极大冲击,一批科技企业逐渐成为新兴文化的运营主体。传统文化经营单位由于自身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难以独立完成适应网络新经济的文化转型发展。而科技型企业面对全球互联网服务经济带来的新机遇,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尝试网络文化内容产业发展的新经济模式,但这种“科技引领”的新模式遇到了内容资源匮乏的瓶颈问题。
那么,如何理解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概括来讲,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人、组织、活动三个层面。从人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从中学开始就实行文理分科,这影响着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道路,由此而形成了理工科出身的聚焦思维模式和人文社会学科出身的个性化、发散思维模式,这从人的行为观念上影响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在政府组织职能上,由于我国文化和科技是平行管理方式,缺乏互动机制,也影响了文化和科技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最后,从社会活动的角度分析,多年来,我国文化发展主要以文化事业为主线,传统文化领域具有自身完整的文化发展体系,在评价体系上更注重公益服务和社会效益,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活动;而文化产业发展则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应遵循产业链群体性、集约化经济活动规律。
因此,在现代文化产业的经济模式下,单纯以文化资源企业为主的“内容为王”发展模式和以科技企业为主的“科技引领”模式,都不能有效主导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只有实现“内容为王”和“科技引领”的高度融合,才是未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流趋势。因此,“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一定要从人的思想统一、组织的统一、活动的统一上,推动其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需遵循的原则
由于文化艺术创作的个性化特征,目前大多数文化经营方式仍然是传统的手工产品经济模式,无法做到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尽管由于艺术品高价值能够给个体创作者带来较丰厚的利润,但仍无法实现现代制造经济的集约化、集团化的高收益。因此,如果套用产品制造业经济模式运作文化产业,将难以实现高收益、高附加值的规模化经营。相反,采用现代服务经济模式,以文化运营为主体的协同发展模式经营文化产业,则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以动漫和游戏的对比为例。动漫目前仍旧是产品制造经济的运作模式,而且是传统手工产品经济的发展方式,运营仍然是卖给电视台等媒体频道的类产品销售模式为主,使得目前大多数动漫公司仍难以摆脱生存的困境。而网络游戏以运营服务为主要盈利模式,成为了网络文化产业的主要经济增长极。
与工业制造业相比较,服务产业产业结构复杂、产业链长,包含多重角色,主体是运营商,单靠技术的突破难以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和重组,发展模式的变革才是产业提升的核心要素。因此,与现代制造业遵循的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原则相比较,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所遵循的原则需要在前面加上一条,是“模式引领、创新驱动、协同发展”。这是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就像开车一样,模式好比方向盘,技术是发动机,相互协同才能到达目的地。成功的案例是消费类电子商务,首先有一个好的模式,在技术上解决了网络支付和快递两个关键的瓶颈问题,使其成为了近年来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
中国的文化发展体制,一直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以文化事业为主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而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但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分,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缺乏闯荡市场的实力和能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文化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任务,是要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文化关乎国家社会发展的命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仍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以国有文化企业为垄断性竞争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完全摒弃以前固有的文化事业与产业不分的发展思维,和一哄而上的群众性全民运动,改变国有文化企业小而散的文化经营活动,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潮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服务品牌,联合社会中小文化和科技企业,共同营造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分工明确、有序竞争、协同发展的现代文化服务经济环境和产业链。
科技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
国家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以企业为主体、协同创新”,但科学转化为技术进而形成生产力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国家科技进步的一个难题。从国际上科技促进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来看,主要有四种模式。一种是大集团创新模式,即大集团以自己的研究院作为技术储备和科学转化为技术产品的主要实体,一些自己没有涉及的技术通过强大的资本实力,来收购小的创新单元补充完善自己的创新体系;第二种是创业模式,即一些小的创新单元通过单项技术的革新,加之新的模式,逐步发展壮大,最终或者是以上市融资的形式加入大集团行列,或者被大集团收购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三种是技术育成模式,像台湾由于大企业集团不多,工研院担负起了科技中介的角色,一方面,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跟踪国际科学技术发展动态,把科学问题培育成为技术实现的方法后,交给企业去实现;第四种则是联盟创新模式,由产业链上下游各方联合构建产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和利益分享。
再来看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的现状。首先在组织模式上,文化集团资产规模较小,无力构建支撑其持续创新的集团科技研究院;科技企业不断复制西方新兴网络文化发展模式,但与内容资源结合不够紧密,发展方式受到制约。其次在发展方式上,内容运营为主的模式采用的是技术拿来和够用主义,缺乏进一步的创新;技术引领模式缺乏与内容提供商的有效合作与利益分享,单打独斗现象严重。产业发展中多重主体争斗严重制约了产业链的形成。
文化科技创新应更加注重技术集成应用,因为在服务经济环境下,想通过原始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在我们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讲文化产业创新的关键是模式与技术的高度集成,创新主体唯一性是保障产业链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目前文化科技创新的一种策略是通过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文化和科技企业聚集在一起,构建一个相互协同的产业联盟,选出一个主体,共同探讨产业发展的模式,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创新,形成持续的创新发展格局。(作者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