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出智慧新生活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智能吗?人工智能产业会不会出现爆发式发展?这些问题一直被讨论,从未有定论。尤其今年,随着自动驾驶、深度学习、语音识别、智能视觉等技术和应用不断产生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进入“激情澎湃”的一年。

继7月国务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首个人工智能行业顶级大会——中国人工智能峰会12日在南京举行,会上30多位知名研究者的诸多判断趋向一致: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但至少百年内不会出现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迹象,像互联网一样,各行各业要着手准备迎接“人工智能+”。

150分数学考120分

在峰会现场,随着每位发言者的讲述,巨大的宽屏上即时出现字幕,这是科大讯飞“速记机器人”的劳动成果。

科大讯飞是国内最优秀的智能企业之一,公司执行总裁胡郁介绍,科大讯飞正在执行“超脑计划”。这一计划,就是希望机器人参加高考,以证明它达到和人类一样的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经过3年研发,全球唯一的以参加人类高考为目标的机器人取得不俗成绩。在今年的测试中,150分的数学卷,机器人能考120分;150分的语文卷,机器人考了90分;100分的历史卷,机器人只能做到四五十分。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我们思考人的价值。如果真正的高考机器人能轻松应对高考,那我们还有必要把孩子训练成高考机器吗?这其实是另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将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各行各业现有的稀缺资源,教师、医生、法官、律师都有可能被取代。”改作业、管纪律、背条文、做手术……很多工作都能交给电脑来做。胡郁说,我们做的有些原创性工作,计算机永远无法替代,这些只能由人类来主导。说到底,人工智能把人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创新创造。

人工智能正加速向普通人的生活渗透。最新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分辨300万张脸;通过信贷APP的判断,你能放心地把钱借给远方的陌生人;用机器人客服,顾客满意度和复购率大幅提升……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介绍的这几项人工智能技术,已投放市场。他认为,无人驾驶可能成为人工智能的核心应用,风险投资可对此多关注。

大数据并非“多数据”

人工智能领域本身,正在孕育巨大的市场。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周志华提出一个原创名词——学件。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三大瓶颈:可供训练的样本有限。我们有海量的数据,但对建立模型有价值的数据并不多;环境一有变化,模型失效;模型难以解释,黑箱式模型普遍。而建设“学件”共享平台,就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周志华提出的“学件”,是计算机软硬件之外的概念,学件=模型+规约。他认为,“学件”有望催生出新的产业,类似于软件产业。大家可把自己的模型放到市场上,供他人继续开发。如果用户广泛,好评众多,完全可对“学件”定价使用,用得多,定价越高,模型单独就能创造出经济价值,形成巨大的市场。

“大数据并非意味着数据越多越好,基于别人的结果做出一个模型,研究人员也不需要更多的数据。”他期待,经过10—15年的探索,机器学习可从算法加数据这种形态过渡到学件的形态,人工智能从数据时代走向模型时代。

人工智能关键靠人才

与会者都认同,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某些方面已达国际前沿甚至局部领先,成为国际上受到尊重、不容忽视的力量。周志华认为,江苏人工智能事业大有可为,有在国内居前列的人工智能研究实力,具备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基础。优秀的智能人工,才能做出好的人工智能,江苏的人才优势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最大利好。

当天的峰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南京开发区管委会签约合作共建“人工智能示范基地”。南京开发区已集中60家人工智能企业,基地将设立8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预计2020年,人工智能企业营收将达500亿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认为,南京拥有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多项优势,有浓厚的创新氛围、雄厚的产业基础、突出的人才优势。南京已出台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20条扶持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具备先发优势。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是我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高端智库,该研究院正在筹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刘多透露,愿意尽最大努力,在产业规划、标准制定、评测、实验、人才等等方面与江苏、与南京开展深度合作。

人工智能产业会不会爆发式发展?何时出现引爆点?再顶级的研究者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说不准!也许像共享单车一样,一夜之间人工智能像流水一样进入我们的生活。”刘多说。

返回顶部
跳到底部

Copyright 2011-2024 南京追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3031119号-6 乌徒帮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Theme By open开发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