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份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中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同时指出我国经济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他提到:“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习总书记讲话把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我国当前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可见,推动科技进步、坚持创新驱动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指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无论从国家层面来讲,还是科技组织层面来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深远。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
首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现今国际竞争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态势,中国必须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才能从容应对国际社会的变化和挑战,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它们有如下共同特征: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而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9%,对外技术依存度>40%,与创新型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距世界最主要创新型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除此之外,世界各国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美国出台《创新战略》,从国家发展战略上重视创新,从国家发展路径上强化创新;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致力于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联合体;日本2009年就出台《数字日本创新计划》,逐步进入科学技术立国与战略调整阶段;韩国在2000年制定科技发展长远规划《2025年构想》,提出2015年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研究中心的目标。面对世界发达国家的超前部署,中国只有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第二,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中国长期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属于由投资带动的要素驱动阶段,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偏低,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非常严重。这种增长方式不可避免而且正在遇到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供给的极限,造成产业大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以下数据足以说明问题:我国天然气、石油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和8%,水资源、土地、耕地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33%、40%。2009年我国GDP总量约占世界的8.6%,能源消耗量约占20.3%,人均能耗达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倍,是美国、德国、英国的2.4倍、4.2倍、4.4倍。
高投入、高能耗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7大水系1/5水质为劣V类,每年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代价已接近1万亿元。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了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达6亿。2007年至2011年全国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度水排放量达659.2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达427.9亿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2亿吨。2011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6026.2亿元,占当年GDP的1.27%。
总体来看,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重大挑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必须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新秩序的重构。
第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科技实力的战略选择。
纵观世界各国创新发展趋势,科技是推进创新的引擎,然而我国各项科技实力指标明显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R&D经费的4.8%,为瑞士的17%、美国的25%,日本的37%。各国三方专利(美日欧授权专利)占世界比例中,中国的三方专利仅为2.4%,为美国的7.84%,日本的7.58%。2005至2009年有效PCT专利(多国专利)中,美国、日本、德国分别占32.2%、20.4%和11.3%,我国仅占2.5%。我国2008-2012年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数约占专利申请受理数的1.48%,“垃圾专利”居多。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量世界第一,但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80%以上是外资企业的产品,其中72%是加工贸易产品,自主创新能力难以支撑经济高速发展。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2013年12月20日在中国经济年会上的发言中指出,“我国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问题十分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因此科技发展必须把握创新驱动发展主线,围绕关系国家全局与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凝练科技目标,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全面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
从科技组织层面来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迎接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
第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科技发展大势所趋。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生态下,技术创新呈指数函数增长,创新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发展向极限化逼近,科学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渗透。整合创新资源,加强物质、生命、信息、地球等可能初现革命性突破的科学前沿及交叉领域方向布局,积极适应初现端倪的新科技革命成为大势所趋。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促使科研机构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前瞻布局,协同创新,使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组织和技术的界限,从而在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端科技领域率先实现重大突破,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
第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应对国外科研机构改革形势明确方向。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部分国立研究机构已迈出改革步伐:俄罗斯科学院成立于1724年,是俄罗斯国家学术机构,世界重要研究机构之一,六年前就启动改革方案。为使俄罗斯科学院成为卓越中心并更具竞争力,2013年9月俄国杜马通过了《俄罗斯科学院改革法案》。根据改革方案,已有289年历史的俄罗斯科学院与医学科学院和农业科学院合并,并每年向普金总统汇报它所作出的决定和取得的成就。德国现有科研体制和科研资助机构已经难以完全适应德国科技发展的新战略,因此一直在进行必要的结构性调整。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更多的私立研究中心,提供更多的科学政策和经济政策咨询服务。日本的国立科研机构是根据政府管理、社会和经济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日本一直在改革现有科技体制,不断地建立新的国立科研机构。日本科技厅在21世纪初制订有关新型研究所的计划方案,拟在10年内创建30-50 个打破日本传统模式的研究所,与此同时,加强科技厅对科研机构的领导,以保证科研机构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面对国外科研机构的改革态势,国内科研机构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引导之下,可以进一步理清推进科技改革和创新中存在的制约和关键问题,分析与国际先进科研机构的差距,在密切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低效、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健全创新环境和政策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务求新的突破。通过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等多种方式来不断自我完善,全速发动创新驱动引擎,确保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第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科研机构对国家期望的积极响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参加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发表重要讲话。他从历史纵深角度,同时结合我国科技发展差距,深刻阐述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为新时期的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他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关怀。面对国家期许,科研机构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增强创新自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实际行动落实好、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中科院为例,作为国立科研机构、科技国家队,中科院必须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现总书记对科学院提出的“四个率先”统揽改革创新发展大局,抓好“率先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具体来讲,要以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为目标,推进科研布局调整优化和科技活动组织模式改革;要以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位目标,推进人才人事制度和科研评价体系改革;要以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为目标,推进与“三位一体”相适应的思想库建设体制机制改革;要以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为目标,推进科研院所制度改革。通过以上举措,进一步提升科学院创新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科技组织层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也关系到科研机构的未来发展。各科技创新主体应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己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动力源泉。(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