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牌防护服生产加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通过携手国字号平台共建的一批研发机构,加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孕育新兴产业的新技术研究攻关,让晋江市落实“六稳”“六保”有了“定盘星”,也为“晋江经验”注入了新时代内涵。
一没车间、二没设备、三没面料辅料,从服装企业跨界生产医用防护服,最快要几天?
柒牌集团的答案是:6天!
这得益于借助家门口的国字号创新平台——中国纺织科学院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纺院海西分院)的一臂之力。
“日前,柒牌新改建的上万平方米无菌洁净车间正式投用。我们医用防护服的产能将达到5万件。”柒牌集团副总裁洪炳文说。
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系统、完整总结“晋江经验”的核心内容之一。
18年间,在晋江市加快国家创新型县(市)的建设中,积极践行“晋江经验”,坚守实体经济,携手中科院、中皮院、中纺院等国字号平台,共建了一批研发机构。通过这些研发机构,加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孕育新兴产业的新技术研究攻关,让晋江市落实“六稳”“六保”有了“定盘星”,也为“晋江经验”注入了新时代内涵。
平台建在家门口,创新驱动补链强链
日夜兼程,只为一件抗疫战袍。短短6天内,柒牌公司拿下了福建省首张医用防护服生产许可证,顺利实现转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晋江市防疫防控物资产业链快速形成,离不开科研平台强劲的抗风险韧性,也离不开晋江市鞋帽服装产业链配套企业的支持。
中纺院海西分院副院长郑小佳告诉记者,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作为与晋江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中纺院海西分院配合做好防护服面料的供应,迅速完成医用防护服产业链,以及口罩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工作,协助柒牌公司、利郎(中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转产加工防护服。
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晋江市的运动鞋产量占全球的20%。尽管已形成了2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并培育了众多国内知名品牌,但是还面临着科技创新平台薄弱、高层次领军人才偏少等短板。
为在世界经济格局寻求新坐标,晋江市提出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的战略目标。从2012年开始,将中科院海西院泉州装备所、中纺院海西分院等9家“国字号”科研平台相继引到了企业的“家门口”,加快突破高端智能装备、原辅材料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全链条、全流程升级,形成搬不走的产业优势。
如今,随着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的落地,晋江市已经形成了三大本硕高校、9家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创新版图。在此基础上,晋江市企业加快布局“智能+”“芯片+”“石墨烯+”,将3000多亿元产值的体育用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激活提升为智能穿戴、高分子材料等新兴产业。
激活造血功能,促进平台内生动力
县域处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末梢,通常被认为是薄弱的一环,但晋江市却成了全国制鞋技术集聚中心之一。
这得益于以下这些措施。引进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鞋革晋江院),搭建福建省皮革制鞋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卢秉恒院士工作站,建设先进鞋用弹性体研发中心和3D打印研发中心;牵头国内20多家高校、企业成立全国制鞋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攻关行业技术瓶颈课题。
针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研发投入大风险也大,让很多中小型企业有心无力这一困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组建,实现创新平台“自我造血”,成为晋江市平台建设的一大亮点。
以中鞋革晋江院为例,该院由晋江市政府引进,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与晋江市制鞋产业上下游8家优势企业共同出资组建,配置国家级的科技研发、标准检测、应用推广等资源,形成联合研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制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作为该院的股东之一,乐登户外集团也充分感受到“国字号”创新平台落地带来的“创新红利”。“之前,寻求技术帮助需往北京跑,不少产品的检测需要到外地做,远水难解近渴。”乐登户外集团董事长陈瑞典说。现在,该院落户晋江市,为企业量身订制了一套解决方案,并做了鞋底的花纹、用材的技术配套改造。新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产品销量大增,产值还提高10%。
中鞋革晋江院院长王文琪说:“通过企业化机制运作,7年来已服务500多家企业,科研成果已在50多家企业中推广应用。由此创造的产值达数百亿元,有效实现了自我造血、自主发展,推动了制鞋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目前,包括安踏在内的多家品牌企业将原材料品质监测工作交由该院负责。
多项成果填补空白,加速推动产业升级
融入3D视觉数据采集、喷胶轨迹自动生成等先进技术,6秒完成鞋底自动喷胶,每条成型线可减少8—10名刷胶工,而预售价仅为欧洲品牌同类型设备的三分之一……
这是晋江市推广的国内首条智能机器人柔性制鞋成型生产线,该生产线是中科院海西院泉州装备所李俊团队与黑金刚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也是晋江市当前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泉州装备所落地晋江市以来,围绕地方产业重大需求,与企业合作加快产出一批“硬科技”产品,推动产业升级“加速度”。
如该所自主研发的伺服电机,已经成功进入纺织、鞋服、智能装备等制造企业,打破智能制造领域伺服电机依靠进口的困局。与企业携手研发的“工程机械变速总成智能测功系统”,改变了传统工程机械产品性能检测模式,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泉州装备所所长刘海舟说:“获批泉州首个电机驱动与功率电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标志着创新平台建设达到了新高度。全所共有12个联合研究中心,涉及智能电力、新能源汽车电机等领域。目前,已落地的项目达100多个。”
许多企业还陆续将研究中心建在这个国字号平台上,推动民营企业的科研力量从地方队跃升成为国家队。
创新平台建设带来虹吸效应,一批高精尖人才、资源加快聚集。
统计资料显示,晋江市目前各科研平台累计聚集科研人才774人,服务企业1800多家,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84项,合同金额达8750万元,创新效益显现
这让科研平台成为科技创新的加速器,促进科研平台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也让平台、企业自主研发的10项科技成果入围省科技进步奖。
“晋江市将以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为契机,全面激活科研平台和高校的作用,坚持以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为导向,优化完善现有高水平科研平台运行机制,全面放大其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智慧引擎’作用。”晋江市科技局局长蒋家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