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天,第一批100件战“疫”发明——“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已经由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联合生产企业迅速试制完成,并被分别送到武汉光谷院区、武汉金银潭医院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据了解,这个发明源于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吴嘉骏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加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过程中,结合抢救时防护实际需要而萌生的发明创意。
吴嘉骏医生介绍说,在进行有创操作、吸痰、更换呼吸机接头及呼吸回路时,发现医护人员非常需要一种防喷溅保护装置,以降低感染风险。为此,自己马上联系了在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的同学夏伟梁教授和何锦涛博士,组成联合团队开始设计研发。同时,在公卫中心时,这个想法也得到卢洪洲书记,石磊、汪芳老师和刘旭晖医生支持和指导。随后,自己又联系到医院成果转化办公室,希望这个“防喷溅装置”的想法能尽快转化应用于临床,早日为抗疫一线服务,减少医护人员的感染。
“源自临床,用于临床。‘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的创新发明和临床使用充分体现了转化医学的理念。”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学科规划处处长许锋介绍说,“2月18日,接到吴嘉骏医生电话和设计草图,立即向院领导汇报,随后召集院内眼耳鼻头颈外科、急诊科等相关学科汪照炎主任医师、王珮华主任医师、徐兵主任医师等专家对这个防喷溅设计进行专业分析、可行性评估和细节改进,同时听取了援医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熊维宁主任医师意见,该发明很快被确定立项,并迅速启动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流程。”
20日,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联系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寻求生产企业对接;21日“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项目获国家知识产权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批号;22日第一件“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样品试制完成。
23日一早,医院紧急招募十余名志愿者前往生产厂家,变身“小裁缝”,参加第一批隔离巾的加工试制;同时,为了方便前线快速理解,九院医生细心撰写了“使用小贴士”。下午五点半,100件“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在被粘贴上由志愿者们共同设计、选样、打印的爱心小贴士后,经全面辐照消毒“整装待发”。
23日晚,经多方联系,由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劳动和卫生部副主任顾建峰协调上海虹桥站,这批运往武汉上海援鄂医疗队试用的“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将于24日一早随高铁发出。
24日早上5:30,2箱60件“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由九院急诊科主任徐兵护送到虹桥火车站,为防止货物遗失,该趟高铁列车的列车长戚文丽亲自负责接收并押运。四个半小时后,货物顺利运抵武汉,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劳动和卫生部安排专人接车并全程护送,于下午15:40送达九院援医队员应佑国医生手中。
徐兵介绍,在临床医疗救治中,有部分操作会有血液、痰液导致的气溶胶污染,容易导致医护人员发生暴露性感染风险,比如气管切开、肺结核患者的胸部手术、呼吸管口换管、吸痰等。即使有帽子、口罩、防护镜等个人安全防护配备,也很难防止气溶胶短时间在局部气流中的传播。该隔离巾由防护材料和透明材料等组合而成,预设有两对袖套式操作口,既能保证良好的视野,又提供了一定的操作自由度,方便医护人员实施临床治疗,可显著降低手术和操作过程中的感染暴露风险,以满足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要求。在临床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比如目前与新冠肺炎的战斗中,可以有效地为医护人员提供额外的安全防护,提高各种操作的可行性,大大减少院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