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条

近日,南京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该校校长吕建解释,南京大学有技术和人才储备,现在正是人工智能的窗口期,学校要为江苏、为全国发展智能化作出贡献。

  据了解,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是南京大学和南京市政府合作的“两落地,一融合”项目,南京市也将为该学院提供一定保障。此次双方牵手源于南京近些年来遭遇的“城市发展焦虑症”:要带动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拉动扬子江城市群、南京都市圈发展活力……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南京发展的掣肘。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南京市研发经费GDP计入率为49.7%,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

  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下,南京市认识到,创新是出路,更是摆脱城市“平庸化”的关键。

  “创新驱动是绕不开的第一条”

  “南京作为科教资源丰富的省会城市,需在科技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南京市市长蓝绍敏提到,希望激发域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通过机制改革,让科技工作者感受到政府对其有“背靠背般的信任”。

  “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有千条万条,但创新驱动是绕不开的第一条,是必由之路。”蓝绍敏指出,当前,最紧迫的是要构建竞争力强的创新生态系统。

  今年初,南京的“一号文件”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建设。“一号文件”更将目光瞄准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创新型企业。

  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各地产业基础、环境条件不同,哪些产业要重点培育、哪些产业要逐步退出、哪些产业要改造提升,各地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是什么,又该怎样集聚高端要素……这都考验着地方政府推动转型、优化自身特色的发展思路。

  常州把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绿色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尤其要抢占智能制造制高点。据统计,常州有9.8%的企业具备探索智能制造的条件,远高于全国5.1%的平均水平。常州市市长丁纯介绍,常州制造最大的亮点是装备制造,最大的潜力也是装备制造。

  去年,常州装备制造产值达5100多亿元。“我们积极实施中国智造2025,为输配电装备、纺织机械、工程机械等传统装备制造安上智能的‘大脑’、接上互联网的‘云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丁纯介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胡明春关注的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如何才能在地方生根发芽”。“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已经来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军地都迫切需要,这些技术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他说。

  他还表示,要抓住这轮新技术革命的机遇,颠覆传统研发模式,加速弯道超车,实现技术和产品更快更好发展,真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得人才者得市场

  “得人才者才能得市场。我们企业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证明,没有人才就不可能把企业做大做强。”江苏悦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王连春说,作为一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悦达这几年推进智能化改造取得成效,机器人使用率已达97%。

  “产品上,我们同样向智能化方向努力,把互联网功能加到全国第一款互联网汽车上。”王连春说,“拥抱智能化改造,我相信制造业的春天已经来了。大型制造业企业如果跟不上智能化改造浪潮,就很有可能被淘汰。”

  “以前我们的钻头在国外是地摊货,现在堂堂正正地上了他们的货架。”江苏天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小坤说,全球三大公司到他们公司采购,订单一年一次地落实。“以前产品去国外各地都会遭遇反倾销,因为根本没有竞争力。现在咱们的产品跟国外的产品平分秋色,甚至更胜一筹。”

  如果有人问他,这几年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动力是什么?朱小坤的回答就是两个字:“创新”。“我们每天都在创新和创新的路上。一个企业如果不创新,那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他所在的公司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员工、管理团队创新大会,大会上,少则每人奖励3万元、5万元,多则奖励30万元、50万元。通过这样的活动来鼓励全公司的员工创新。

  “创新主体是企业、核心是人才。”昆山市委书记、市长杜小刚说。当年,昆山的发展得益于“星期六工程师”,周末请上海的工程师到昆山来指点。而现在,作为百强县之首的昆山对人才的渴望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地制定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每年拿出2.5亿元左右作为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引进人才。

  如今,昆山拥有“千人计划”人才108名、“万人计划”人才5名,人才资源总量达36.3万人,人才贡献率达49.3%。

  如何让“中国制造”更有国际话语权

  “不创新,明天就会落后,后天就会被淘汰。”亨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说,中国光纤光缆产销量占到全球50%以上份额,制造水平和技术已跟世界同步,一些新技术甚至超越国际水平,中国的光纤产业在世界上已处于发达水平。

  光纤预制棒是生产光纤的主要原料,2010年以前中国还完全依赖于从日本、美国进口。那时,亨通集团已从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通信电缆公司,但在光纤制造上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意味着要一辈子受制于人、给国外企业打工。

  为了研发光纤预制棒,崔根良带着团队一个星期绕了地球一圈,到5个国家考察。回国后,崔根良请来多位专家院士,打算投资6亿元,用三年时间自主研发,没想到遭到所有专家反对。他顶住压力,坚持要把这个项目做出来,三年6亿元,相当于每天“烧钱”50万元。

  2010年,亨通自主研发的光纤预制棒成功面世。至此,亨通完全掌握了光纤、光棒的核心技术,成为中国唯一掌握光棒尖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也奠定了中国在世界光纤通信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

  “技术一时落后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放弃,要加大投入聚力攻关,通过自主研发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崔根良说。

返回顶部
跳到底部

Copyright 2011-2024 南京追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3031119号-6 乌徒帮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Theme By open开发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