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

  纵观各国发展不难发现,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教育先行,我国也不例外。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增加,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在一轮轮扩招中高职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新设数量不断攀升,社会各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会计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响应国家号召,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校企合作”项目,立足于企业实际会计需求,充分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共同资源,培养与市场发展接轨、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会计人才。该模式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其有效性不断下降。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概述

  1.1“校企合作”定义

  市场发展中会计人才缺口大,但会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都是困扰各高职院校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校企合作”模式应运而生。所谓“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具有学生、教师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企业具有空缺岗位资源,两者有效结合不仅解决了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及就业难的问题,又解决了企业岗位缺口得不到填补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均可实现共赢。

  经过多年探索,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有3种,分别是工学结合模式、订单式模式与校企互动模式。工学结合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学校统一和企业签署实习协议,每年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订单式模式是指学校在收到企业委托以后,专门招收一定的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培养的学生输送至企业工作,该模式的招生与就业是同步完成的。校企互动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充分借助双方的资源优势,比如:企业的一线工作者走入校园为学生普及实际就业中的经验,学校教师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等,这样既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社会及就业过程的了解,也有利于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实现共赢。

  1.2“校企合作”开展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的开展并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具体可从3个方面展开分析:①学生方面。可帮助学生增加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就业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会计从业思想,为真正迈入社会做准备。②学校方面。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的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能够帮助学校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能够盘活学校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各项资源的利用率。③企业方面。在帮助企业收获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的基础上,还可帮助企业实现员工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2.“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

  据央视“每日观察”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0余万会计专业的学生走上就业岗位,这其中不仅有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有本、硕学历的学生,与后者相比,前者的毕业生竞争力相对欠缺。为增加高职院校会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许多学校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在“校企合作”模式推进过程中,却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2.1项目管理缺乏规范性

  “校企合作”项目在开展过程中管理情况不容乐观,大多以粗放式的管理为主,多数学校并没有制定一套针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通常是从其他项目转化而来,缺少完善的制度。甚至一些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时并未制定完善的计划,而是“跟着感觉走”,项目进行到哪一步就算哪一步。还有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管理制度,但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就导致了一些学校的“校企合作”项目,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草草收场。由于项目管理缺乏规范性,极大地影响了“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效果。

  2.2学校与企业利益冲突

  校企双方参与“校企合作”的出发点不同,利益立足点也不同。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双方均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这就容易造成双方陷入利益冲突之中。比如:企业作为一个生产经营者,其参与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而利润的获取则需要通过稳定的员工、先进的技术等来做支撑;而学校则是非营利单位,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增加实习、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出发点不同就导致了企业与学校在合作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冲突与矛盾,且调和起来比较困难。

  2.3会计合作项目的局限性

  会计岗位有自身特点。通常一个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数量相对固定且人数较少,会计岗位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校企合作”项目的特点。财务岗位往往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得以正常运转的关键,通常企业会计的核心内容是不轻易对外披露的。而高职院校的实习生到企业会计岗进行实践时则往往需要了解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这就导致了一些企业对会计岗位的实习生相对排斥,从而增加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2.4培养模式与时代脱轨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受教育的方式。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对互联网的态度仍持否定态度,认为互联网虽然能够方便学生查阅资料等,但刚刚离开家的年轻人容易沉迷于网络。所以在教学环节极少引入“互联网+”的理念,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个:一是降低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二是弱化了学生对于外界信息变化的敏感度,不利于学生与外部世界的接轨。

  3.优化“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为改善当前“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从如下几点加以改进,以便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优化。

  3.1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管理方案

  为促进“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校企双方应当制定有利于项目计划开展的方案。方案应当包括合作计划、合作的实施与控制、合作的收尾等。合作计划为校企双方开展合作的具体内容、人数等。合作的实施与控制是方案的重点,具体包括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措施,以及相应工作的对应负责人等。收尾则包括经验总结与教训反思等。通过明确的计划方案对合作的各个过程加以规定,不仅能够减少实习出现问题中是找代课老师还是找带队老师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合作过程的顺畅性。

  3.2注重校企双方利益的调节

  影响“校企合作”项目开展的因素较多。但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对校企双方利益的调节。首先,可坚持企业先导的原则。以企业的用人标准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以订单式模式为例,定期反馈学生的学习及技能掌握情况,根据企业的意见调整后续培养的计划方案等。其次,兼顾学校利益。以教师为例。参与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教师提供实操基地,以便教师掌握的理论能够更好的转化为实践,帮助教师提升教师水平。

  3.3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要结合“互联网+”的发展特征及学校企业的具体情况,探索出更多符合实际需求的发展模式。

  (1)构建专业实训基地。比如:“校中厂”合作方式,借助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及人才资源,购进相应的设备,实现实践不出校,但这种模式对资金的需求量大,设备的更新换代也较慢。“厂中校”合作方式。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签署长期的合作协议,在企业中建立长效的实训基地,这样既能够帮助学校节约时间成本,也有利于帮助企业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从而解决制约双方发展的难题。

  (2)探索“互联网+”的合作方式。借助互联网可以将与学校合作的各类企业数据加以建模,然后结合这些数据模型给学生提供实操机会。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准员工2+1模式”“双业融通订单模式”“承揽代理记账业务发展模式”等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开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中会计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情况。“校企合作”是在会计教育推进过程中会计院校在培养人才时探索出的一种发展模式。该模式已经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合格的会计人才。但面对当前会计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会计人才缺口大的现状,我们要继续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结合当前培养中出现的管理制度缺乏、培养模式与时代脱轨等具体问题,从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管理方案、注重校企双方利益的调节、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改进。

作者:宋志刚 (金华市技师学院)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23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

返回顶部
跳到底部

Copyright 2011-2024 南京追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3031119号-6 乌徒帮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Theme By open开发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