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折叠”

号称“世界第二”的海信,又整了一套“新活”。前不久的发布会上,海信120寸可折叠激光电视问世,惊掉观众老爷下巴的同时,也给沉寂已久的电视行业带来一点波澜。按照海信所述,可折叠主要是为解决超大尺寸电视的入户难、搬运难等问题,核心目的是让超大尺寸电视能够进一步平民化及普及化。但消费者会为此买单吗?“看起来很高科技,但不知道跟投影有什么区别。”正在挑选电视的小佳向「科技新知」发表了她的看法,“以为是能像折叠手机那样将屏幕折叠,结果更像是将投影幕布卷起来的那种感觉。”据悉,海信这款可折叠激光电视入户时,框架可以180°折叠,屏幕膜片卷曲后与框架分体入户。“虽然我喜欢大屏电视,但这种看起来更像是投影的产品我应该不会考虑。”小佳说。可折叠电视的推出,更像是海信当前困境下不得不作出的迭代,并且随着激光电视市场大批玩家的涌入,海信除了要稳固已有份额外,更急需尽快将汽车电子这个第二曲线扶正。

被液晶电视逼出来的可折叠

从技术角度来看,海信可折叠电视主要是通过张力结构,结合可弯曲的菲涅尔膜片,把屏幕折叠起来。将菲涅尔膜片弯曲并不算难,光峰科技、AIMOV等国内多家企业去年便开始攻克这一技术。但对于家用激光电视而言,屏幕要求平整度达到1/1000以下,否则就会出现画面瑕疵影响使用,所以如何在弯曲屏幕后让屏幕的平整度不受影响是业内难题。 

在「科技新知」看来,海信可折叠电视本质上是解决了从体式张力结构到可折叠张力结构的升级,以及如何将柔性菲涅尔屏与激光电视更好融合。市场层面,海信可折叠电视的出现,更像是百寸激光电视的刚需,也是海信想要再拿下更多市场份额的必要迭代,而非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创新。虽然中怡康、奥维、洛图科技、Omdia等研究机构的数据口径不一,市场总量预估差距达一倍,但是无一不认为2022年国内激光电视行业出现了历史性的规模萎缩。其中主要观点认为,2022年国内激光电视销量在20万台上下,较2021年萎缩近2-3成。奥维的统计数据值比较低,关注点在行业核心品牌:这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行业销量下降7.4%,为12.1万台。 

 

销量下跌,而且跌幅比较大,看来是行业对2022年激光电视走势的共识。而下跌的元凶便是,2022年百寸以下液晶电视成熟且量产,价格大幅下降,特别是在下半年,液晶面板接近全行业亏损,带动液晶大屏价格达到历史最低点,这与此前激光电视75/88英寸的主要市场形成直接竞争局面,萎缩迅速蔓延。不过,百寸以下一直都不算是激光电视的真正目标市场。因为基于所谓的护眼理论,3.5米左右的观看距离可以配备100英寸的激光电视,但并不适合98英寸液晶电视。

洛图科技的数据显示,2022年激光电视销量占100英寸及以上大屏电视市场的比重为65%,是当之无愧的百英寸巨幕首选。一方面是小尺寸市场被侵占,另一方面是大尺寸市场对激光电视的青睐。向大发展,就成了激光电视的必然趋势。而解决百寸市场入户难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激光电视厂商卖货的必要条件。

坦白来讲,如果不能解决入户问题,那么即便是在百寸以上市场,激光电视大概率会一直被液晶电视吊打。“激光电视之所以能够在百寸以上市场占据较大份额,主要还是性价比,大尺寸OLED屏良品率低,价格高昂,相同尺寸下激光电视成本更低。”一位资深业内人士称,“不过在大尺寸面板疯狂降价的现在,激光电视的性价比优势正逐渐降低”。通过主流电商平台可以看到,包括小米、酷开、雷鸟等众多电视品牌的100寸液晶电视价格已经来到15000元以下,而海信刚刚发布的100寸激光电视的售价为24999元,无疑拉高了平民化门槛。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否接受这高达万元的差价还是疑问。 

激光电视,海信不再一枝独秀

不能否认的是,在激光电视市场,海信可以说是绝对的“巨无霸”,常年占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但从去年开始,包括长虹、坚果、创维等众多影像企业进入激光电视市场,做大蛋糕的同时,也给到海信一定压力。

从原理上讲,激光电视的本质就是采用激光光源的超短焦投影仪,其中“激光光源”和“超短焦”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只是普通的超短焦投影仪或者激光投影而已。另外,在单色激光时代,不少激光电视采用的依旧是DLP方案,而DLP方案中的核心工作元件DMD芯片和色轮,同样是来自投影仪的技术。因此,激光电视并没有“卡脖子”类型的技术,其他厂商想进入这一领域并不困难。包括海信最新发布的可折叠激光电视,也并非独家技术。

去年底长虹便推出了全球首款120寸柔性巨幕全色激光电视,可实现折叠入户,虽然接近10万的定价注定它是一款“概念品”,但前不久长虹再一次确定了这一产品线在持续研发。在「科技新知」看来,现阶段激光电视还没有取代传统液晶电视的能力,但从产品形态和整体素质来看,取代传统投影和激光投影则没有太大阻碍。但这会引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传统投影企业反向进入激光电视市场也并不困难。目前以明基、极米、峰米为代表的投影品牌纷纷涉足,坚果更直言要“All in”激光显示产业。 

从产品研发的角度思考,投影企业跨界激光电视可能更容易。要做好一款画质和稳定性极高的投影产品,必须要有很深的技术沉淀积累,需要精心调试和打磨。同样,做好一款激光电视,也需要在光路设计、镜头聚焦、色彩调试等多个环节做到有效的平衡。对于这些投影领域的“老炮”来说,已经形成专业的研发体系,从基础投影技术、DMD芯片技术的进步已经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在信号、色彩、工艺设计等方面也都有独到观点。因此「科技新知」认为,像明基、爱普生、坚果、极米这样的专业投影厂商,对于激光电视的技术属性、消费需求上的了解,并不会落后海信、长虹这些传统厂商。毋庸置疑,当大家蜂拥进激光电视这个市场后,蛋糕会越做越大,但内卷也不可避免,海信一家独大的市场份额就会被新玩家侵蚀。所以在稳固电视市场的份额之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可以说海信的头号任务。此前,海信董事长贾少谦多次强调,公司已确定将汽车电子作为第二增长引擎,但向汽车市场要份额,真的那么容易吗?

向汽车市场要份额,能成吗?

2021年,海信通过并购拓展业务,将日本三电控股收入囊中,借此机会进入到了汽车空调行业,且开始在汽车电子领域进行车路协同、智能座舱、整车热管理三大布局。两年后,贾少谦从日本考察三电公司回国后透露,海信已进入汽车电子领域,实现了智慧驾驶、车路协同、智慧驾驶舱技术和汽车压缩机、汽车空调系统的有效结合,并已将汽车电子视作第二增长曲线。目前,通过日本三电海信在整车热管理上已经站稳脚跟,而前不久的激光显示技术与产业发展大会上,海信首次展出了激光车载HUD,也被认为是进入智能座舱的信号。 

从企业经营角度考量,海信在汽车电子上的布局,可以理解是B2C向B2B多元化的转型,此前贾少谦也多次强调To B市场的重要性。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少阻碍。首先就是以贾少谦和于芝涛主导的新一届经管团队,能否在自主驱动的基础上实现“快干大上”,成为稳定的汽车供应链企业。

众所周知,汽车零部件行业已经形成了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二级零部件供应商和三级零部件供应商的多层次竞争格局。一级供应商通常向整车厂供应总成系统及模块产品,双方为直接合作关系。而出于产品供货质量和稳定性等多方面考虑,整车厂对一级零部件供应商考核要求严格、考核时间长,双方确立合作关系后就不会轻易更换,因此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的竞争格局较为稳定。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海信在去年9月与蔚来达成了全方面战略合作。但从具体合作细节来看,还是以日本三电为首要合作平台,在汽车空调领域进行合作。或许是因为要保证产品稳定性,其他显示方面的合作并未过多提及。其次,汽车电子业务到底能够带来多少盈利,仍是个疑问。可以对比同样布局新能源汽车业务的美的和格力。美的汽车业务覆盖驱动电机、热管理和辅助、自动驾驶这三大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线,并且早在2021年投产。但2023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车规级热管理等相关产品的总销售仅为15万台,营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格力在新能源车领域虽然布局7年,但始终没能走出滑铁卢。2022年年报披露,所收购的格力钛(原珠海银隆新能源)净利亏损继续扩大,亏逾19亿元。海信虽然还可以靠着日本三电在汽车市场分一杯羹,但想要将汽车电子扶成集团的第二曲线,谈何容易。从一个十几人的小厂发展到如今的“世界第二”,海信走了50余年,但电视市场的过于稳定也给其敲响了警钟。变则通,不变则不通,海信与众多电视厂家一样,同处于历史的拐点,求新求变将会是主旋律,至于能够唱得多响,响得多久,市场始终洗耳恭听。

(文中人物为化名)

       原文标题 : 海信“折叠”

返回顶部
跳到底部

Copyright 2011-2024 南京追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3031119号-6 乌徒帮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Theme By open开发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