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撑开一把伞”——我国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综合技术攻关纪实

在地下“撑开一把伞”——我国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综合技术攻关纪实

来源:科技日报 2024-08-28 09:47 X

  ◎科技日报记者 梁 乐 朱 彤

  盛夏的新疆准噶尔盆地,热浪滚滚。在位于其东缘的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吉庆油田作业区(以下简称“吉庆油田”),一枚垂直向下挺进的钻头,在地下约4000米深处紧急“刹车”。

  “就是这里,找到页岩油了!”作业区钻井平台上爆发出一阵欢呼。

  很快,钻头重启,来了个90度旋转,沿着水平方向继续前进。

  “我们不仅实现了在地下几千米深处垂直钻探,还能使钻头在地下拐弯,进行水平钻探,这大大提升了页岩油的勘探率和成功率。”8月5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事业部经理郭旭光自豪地说,经过十多年科研攻关,吉庆油田已初步构建起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综合技术体系。

  寻找甜点区

  页岩油,是指储藏在页岩中的石油资源。这种非常规原油很难开采,有人形象地称其为“从石头缝里挤出的油”。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才有能力开采页岩油气。

  吉庆油田企业高级专家梁成钢介绍,我国页岩油以陆相为主,主要分布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相比北美海相页岩油,其连续分布面积偏小、成熟度偏低、黏土含量偏高,开发难度极大。曾几何时,有的外国专家甚至认为,在准噶尔盆地钻探页岩油井是“天方夜谭”。

  “不信邪”的中国石油人迎难而上。2011年,新疆油田在吉木萨尔凹陷,部署了第一口直井——吉25井,并成功获得页岩油工业油流。经过专家勘探估算,这片区域的页岩油储量逾10亿吨。当时,这一消息震动了整个石油界。

  次年,新疆油田在这片区域又部署了一口水平井——吉172-H井,第一年年产量就突破8000吨。

  “发现高产油井后,我们以为也能像北美一样,在凹陷内打井就能采出页岩油。”梁成钢回忆道,“然而,在部署了一批工业化试验井后,却发现事与愿违。”

  “井一口口打下去,但产油量却差距很大。”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非常规研究所工程师何吉祥说,有的井日产量突破百吨,有的井日产量只有个位数。

  由于未达到稳定高产的标准,后续钻井作业被迫按下“暂停键”。

  何吉祥告诉记者,在国外,把含油性好、开采价值大的页岩油有利部位称为“甜点区”。由于我们没有找准自己的“甜点区”,才使得开采效果远未达到预期。

  从头再来,追根溯源。在一间存放着上万块岩心样品的仓库里,科研团队利用放大镜、显微镜,在样品的纳米、微米级的孔隙和裂缝中,寻找“甜点区”的蛛丝马迹。

  “那两年大家都憋着一口气,在不断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中奋力前行。”何吉祥说。最终,团队刻画出陆相页岩油的地层特征,找到了“甜点区”的分布规律。

  与此同时,该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多个参数的定量“甜点”评估技术。这一突破也填补了我国陆相页岩油油藏理论空白。

  提升钻遇率

  陆相页岩油勘探难,难在储油层之深,更难在“甜点区”之薄。

  在吉庆油田作业区,储油地层平均深度达3800米。深藏其中的“甜点区”如同波浪般起伏分布,平均厚度仅有1.5米。这无疑给勘探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勘探钻头刚打到‘甜点区’内部,不出几十米又钻了出去,就像开车行驶在没有路灯的乡间小道,一不小心就会开出路面。”吉庆油田地质研究中心二级工程师岳红星介绍,业内将钻头找到油层的概率称为钻遇率。四年之前,国内这个指标一直停留在50%以内,这意味着岩层中布设的管道有一半采不出油来。

  2020年,吉庆油田获批建设首个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要实现商业化规模开采,提升钻遇率至关重要。

  吉庆油田页岩类型为混积岩,组分含量十分复杂,很难找到规律性,因此需要更加精细的岩相分析。“国际上有一种方法,在钻头上携带设备实时分析岩相,但成本太高。”岳红星说,为解决这一难题,大家每天都会进行“头脑风暴”,有时甚至讨论到凌晨。

  有人提出,用碳酸盐含量来判定储油层位置。这在业内并无先例,好在这种方法成本很低,他们决定尝试一把。

  科研人员对采集于“甜点区”内外的岩屑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比对。结果发现:碳酸盐矿物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并与页岩含油量呈现负相关。

  “我们在钻井现场加了一道岩相分析,随时对采集上来的岩屑进行矿物分析。如果碳酸盐含量过高,我们就调整钻头角度,直到碳酸盐含量回到正常水平。”梁成钢告诉记者,这种方法将钻遇率提升至80%以上。

  基于全新的岩相矿物含量分方法,以及不断改进的其他导向手段,吉庆油田形成一套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黄金靶体”理论和技术体系。“‘黄金靶体’就是让钻头始终平稳穿行于‘甜点区’,将钻遇率提升至9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梁成钢说。

  取代磕头机

  对于常规油田来说,只需一口直井打下去,原油就可以借助地层压力自动流出地表。而页岩油的开采则需要直井和水平井精妙配合,犹如在地层中“撑开一把伞”,通过压裂的方法,为隐藏在岩石细密孔隙里的原油,构建四通八达的“路网”。

  2013年,吉庆油田引入了国外压裂技术,但该技术很快就“水土不服”。

  “地下4000米左右的地层,处于高温高压的极限状态。这导致钻头和供电管路损耗率极高,严重拖慢施工进度。”梁成钢说,加之压裂材料价格昂贵,使得开采成本直线上升。

  面对施工难题,吉庆油田开始探索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该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高密度切割+高强度改造+低成本材料”。

  “采用该技术后,吉庆油田不到50天,就完成了58号平台8口井的压裂作业。而在此前,压一口井就需要50至60天。”梁成钢介绍。

  记者在58号平台看到,“藏”在集装箱式小房间里的无杆泵,取代了传统的“磕头机”,将数千米之下的页岩油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地面。

  “依托物联网技术,无杆泵采油平台的温度、压力、计量等参数,会自动传输到中控室,实现了无人巡检。”吉庆油田工艺研究中心助理工程师曹鹏禹对记者说。

  此前,由于地下环境恶劣,每隔70多天,传统无杆泵就要进行一次检修,更换一次核心部件。“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目前无杆泵整体检修周期可延长到400多天。”曹鹏禹说,“无杆泵身材小巧,还可减少80%的地面管网。”

  今年,吉庆油田将完成100口页岩油钻井,新建产能60万吨以上。这意味着,平均三天多,就能钻出一口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疆油田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宝成表示:“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页岩油气开发迈向主流化、常规化,为增强国家能源安全和自给能力作出新的贡献!”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新闻表情排行 日/周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名剧《日出》开启街头常态化演出

  • 海南各地积极防御台风“潭美”

最热文章

  • 文明健康科普|挽救生命就是医学科普的意义 1
  • 探秘地下宝藏丨纳米技术助力非常规油气开采 2
  • 【医工融合大咖谈】医工融合新趋势:程和平院士探讨生命科学未来发展 3
  • 【健康科普】科学减重,因人而异 如何找到最适合你的减重方式? 4
  • 丰收有我丨在“半粒种子”里寻找丰收的“营养密码” 5
  • 科学“新”声丨把大豆“优等生”送上餐桌 6
  • 科学“新”声丨“植”此青绿,“保”卫丰收 7
  • 【大国重器零距离】中国首条!走近高山上的激光通信“高速路” 8
  • 科学报国正当时 | “90后”航天青年:我想上天看看 9
  • 相约最美中轴线 | 跨越春夏秋冬,她在古建筑里话农耕 10
返回顶部
跳到底部

Copyright 2011-2024 南京追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3031119号-6 乌徒帮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 Theme By open开发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